晋姓

通晓查询 > 百家姓大全 > 晋姓

晋姓,晋氏,晋姓起源

晋

【姓氏名称】

【姓氏繁体】

【姓氏拼音】jìn

【姓氏人口】约 13 万

【姓氏排名】第 383 位

【姓氏分类】 朝代姓氏

【是否常用】 常见姓氏

晋姓的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3832018年2014年
2013年3192007年2006年318
1995年2581987年2121982年427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458

晋姓的起源

晋姓主要源自:姬姓。

晋姓起源一

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之子叔虞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典籍《文韵》记载,晋国本是唐叔虞的后代,后代以晋为氏,称为晋氏。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周王朝的开国君主周武王的第六子叫姬叔虞,是周成王姬诵之弟。周成王执政时期,唐地有乱,周成王灭之,遂封姬叔虞于唐,以教其民。唐地为上古尧帝时期之故墟、殷商时期的古唐国之境,姬叔虞成为唐地首领之后,建有唐国,世人因此称其为“唐叔虞”,其封地在今山西省翼城西乡宁闻喜东北、翼城东南一带地区。传至姬叔虞之子姬燮即位执政时,因唐国境内的太原南面有条河流叫晋水,所以姬燮就将国都迁到晋水之滨,并将唐国改名为“晋”,由此建立了晋国,治所在今山西省太原一带地区。晋国在整个西周、春秋时期曾在历史舞台上煊赫一时,特别是在晋文公姬重耳执政时期,锐意改革内政,大力扩充军队,先后消灭了楚、秦等国,成为继齐桓公姜小白之后的春秋霸主,称霸中原,并对中原西北部地区地区的民族融合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统治集团内部倾轧愈演愈烈,相互残杀,传二十代君主之后,王室急速衰败,政权旁落,国家最终被几大贵胄氏族集团所分裂,在春秋末期被晋公族和大臣赵、魏、韩三家势力所瓜分,而晋国末代君主晋静公姬俱酒被赶到屯留(今山西省屯留县)居住,王公之族亦皆被废为庶人,晋国自取灭亡。

晋国灭亡之后,其王族后裔子孙中有以故国名称为姓氏者,称晋氏,世代相传至今。晋氏族人大多尊奉唐叔虞为得姓始祖,该支晋氏的正确读音作jìn(ㄐㄧㄣˋ)。

晋姓起源二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晋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晋史,是西周初期由召公奭所设置的官吏,是专职监督和管理井田的官吏中的一员,负责督导井田的保护,就如同今日国土资源部的耕地保护司官员,当作物青苗期时,则日夜监守,禁止人等践踏耕地,其权可大至禁止王侯驱马在田间驰行,不得已必须通过耕地时,只准“提马而走”,即慢慢地通过农田,并记载某诸侯在某日时通过井田,上报王室。在两周时期,管理土地而不隶属于地官府司者,仅晋史一例,而是隶属于夏官府司管辖,可见当时周王室对发展与保护农耕制度的重视程度。这在典籍《周礼·夏官·田仆》中有记载:“凡田,王提马而走,诸侯晋大夫驰。《注》郑司农云:晋,犹抑也。”这里的晋史就如同禁史,古代“晋”与“禁”二字可互假。

在晋史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晋史氏、晋田氏,后大多省文简改为单姓晋氏、史氏、田氏、井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该支晋氏的正确读音作jìn(ㄐㄧㄣˋ)。

晋姓起源三

源于职业,出自西周时期制晋工匠,属于以祭祀器皿名为氏。晋工,是西周时期设置的职业工匠,专职制作“晋鼓”。晋鼓,是西周礼制中不可或缺的金乐,是以青铜制作的一种打击乐器,晋鼓一击,所有的乐器演奏皆停止,晋鼓二击,所有的乐器演奏皆继续,晋鼓三击,所有的乐器演奏重新开始。因此,晋鼓是周王朝典乐中的指挥棒,为乐魂,如同今日交响乐队中的定音鼓。西周建立,即设置有专门制作晋鼓的工衙,所制之晋鼓除了周王室及其贵族之外,还定制给各分封的诸侯,其规格、音律与王室一致。专职制作晋鼓之工匠,即称晋工,身份地位皆受周王室和各诸侯敬重。在典籍《周礼·地官·鼓人》中对其有记载:“以晋鼓鼓金奏。《注》郑云:晋鼓长六尺六寸。”

在晋工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或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晋工氏,后大多省文简改为单姓晋氏、工氏、鼓氏,皆世代相传至今。该支晋氏的正确读音作jìn(ㄐㄧㄣˋ)。

晋姓起源四

源于职业,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制晋围工匠,属于以兵器名为氏。晋围,是两周时期出现的兵器附件,最早是一种护箍,用来保护长大打击型兵器的两端在击打时不至于开裂,两端皆有“晋围”的兵器就称之为殳,后逐渐成为殳、枪、矛、槊、钺、叉、钯、镋等长兵器的柄尾端必有的固定护箍,以青铜制作的即称“铜鐏”,多铸雕成凶猛神兽的兽首状,如睚眦、饕餮、浑沌、穷奇、梼杌、熊罴、虎豹、兜犀、阿罗等等。这类兵器附件统称为“晋围”。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围多用于将领的兵器上,小兵卒的兵器上没有。制作晋围的工匠亦称“晋围”,是两周冷兵器时代不可或缺的军工之一,隶属于冬官府司管辖。这在典籍《周礼·冬官考工记·庐人》中有所记载:“凡为殳,去一以为晋围。《注》郑云:晋谓矛戟下铜鐏也。”

在晋围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或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晋围氏,后大多省文简改为单姓晋氏、围氏,后其围氏又有改称谐音的韦氏、魏氏、卫氏、蔚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要注意的是:只有该支晋氏的正确读音作jiàn(ㄐㄧㄢˋ),近读作jìn(ㄐㄧㄣˋ)亦可。

得姓始祖

晋唐叔虞。根据《文韵》记载,晋国本是唐叔虞的后代,后代以晋为氏,称为晋氏。根据《元和姓纂》上记载,周武王第六子叔虞受周成王封于唐,称为唐叔虞,他的儿子燮继位之后,把国都迁到太原南面的晋水之滨,改国号为晋,传到二十代,子孙就以国为姓。古代晋国,西周时的位置在今山西省翼城西乡宁闻喜东北,翼城东南。春秋时晋文公当政之后,改革内政,扩充军队,先后消灭了楚、秦等国,继齐桓公之后成为中原霸主。后来晋国政权逐渐旁落,战国初年,赵、魏、韩三家分晋,晋静公被赶到屯留(今山西省屯留县)居住,他的子孙就是以晋为姓。故晋氏后人奉唐叔虞为晋姓的得姓始祖。

晋姓的分布

晋氏或是古老的汉族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五十八位门阀,望族出平阳郡、虢郡。晋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晋姓源出于姬姓。西周初年,位于今山西省翼城的唐与朝廷对抗,被周成王派军伐灭,成王封其弟弟叔虞于此地,负责管理遗民事务,叔虞之子燮父即位后,把国都迁到太原南面的晋水之滨,改国号为晋,其子孙中就有以国名为姓的。晋国的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一,晋国也强盛一时。春秋末年,晋国被赵、魏、韩三家瓜分,晋国国君被赶至屯留(今山西省屯留县),其子孙居住于此,所以后来在此地,也就出现了晋氏。据《姓纂》载,周叔虞封于唐,传至子燮父,徙居晋,称晋侯,其子孙以国名为姓,称晋氏。山西省晋姓按姓氏人口统计,晋姓居全省第118位。据《姓氏考略》载,晋姓望族出于平阳(三国魏置郡,在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虢郡(汉置弘农郡。隋废郡为弘农县,属陕州。隋末复置郡。义宁元年,改为凤林郡,仍于卢氏置虢郡。武德元年,改为虢州,改凤林为鼎州。贞观八年,废鼎州,移虢州于今治,属河南道。开元初,以巡按所便,属河东道。天宝元年,改为弘农郡。乾元元年,复为虢州,以弘农为紧县,卢氏、朱阳、玉城为望县。天宝领县六,户二万八千二百四十九,口八万八千四十五。西至京师四百三十里,东至东都五百五十三里)。

今山西省临汾市(古称:平阳),山西省的夏县,山西省晋城,河南省郸城县吴台镇晋菜园,河北省的宁晋县,安徽省的芜湖市、全椒县,山东省的淄博市、聊城市、莱芜市,菏泽市曹县,陕西省的韩城市,贵州省的赤水县,湖北省的襄樊市,四川省的成都市,江苏省的南京市,广东省的东莞市等地,均有晋氏族人分布。

晋姓 郡望

平阳郡:历史上的平阳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汉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阳县,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将河东郡分出一部分与平阳县合并,设置为平阳郡,治所亦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其时辖地在今山西藿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境内为司州平阳郡,辖十县。西晋时期仍为平阳郡,辖十二县。西晋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刘渊自蒲子城(隰县)迁都平阳,称帝建汉,境内属之。东晋时先后属并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时境内为东雍州,辖七郡二十县;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筑白马城(今山西临汾),因魏刑白马祭祀天地神灵筑城而名。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阳故城(刘村);北魏建义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称晋州,移治自马城,与郡县同治,沿用至今。②即今山东省邹城市。邹城在春秋战国时期古称平阳,是“邹鲁圣地”,为中国儒学发源地。夏王朝时期属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时期开始设置“驺县”,历汉、晋、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驺”为“邹”,称“邹县”,沿袭至1992年10月,撤县设市,称邹城市。晋氏望出山西临汾之平阳郡。

虢 郡:亦称虢国、虢州。原为周姬姓国,春秋时期有三:东虢国在今河南省荥阳东北,后为郑国所灭;西虢或在今陕西宝鸡一带,为秦国所灭;北虢国在今三门峡和山西平陆等地一带,为晋国所并,然后置弘农郡。隋朝时期废郡为弘农县,属陕州;隋朝末期义宁元年丁丑(丁丑,公元617年)又并入凤林郡,仍于卢氏,后置虢郡;隋大业十四年(戊寅,公元618年)复置为弘农郡。唐朝武德元年戊寅(戊寅,公元618年),再改为虢州,改凤林为鼎州;唐贞观八年(甲午,公元634年),废鼎州,移虢州于河南道;唐开元初年(癸丑,公元713年),以巡按所便,属河东道;唐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再改为弘农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又复为虢州,以弘农为紧县,卢氏、朱阳、玉城为望县。唐朝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虢州领六县。唐朝末期移到今河南省灵宝县一带。元朝时期并入陕州,虢郡不再。

晋姓 堂号

平阳堂:以望立堂。

虢国堂:以望立堂,亦称虢州堂、虢郡堂、弘农堂、灵宝堂。

廉洁堂:资料有待补充。

贞孝堂:资料有待补充。

晋姓 姓氏源流

一、(晉)jìn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颇广: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景县,山东之鱼台、昌乐、平邑,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湖北之利川,湖南之芷江,云南之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朝鲜族、土家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郑樵注云:“晋,大夏之墟也。尧之所都平阳,其国曰唐。及叔虞封於唐,其子燮父嗣封,改为晋,以其地有晋水故也。子孙为晋氏。(战国时)魏将有晋鄙,盖其后也。”此以国为氏,系出姬姓。汉代有晋宝,为乐安相;宋代有晋,知房州;元代有晋国宝,为将;明代有晋罡,洪武进士;又有晋宪,嘉靖进士;又有晋爵,长安人,西城兵马司副指挥;清代有晋淑载,顺治丙戌进士;又有晋见龙,任游击。

晋姓的郡望

平阳郡:历史上的平阳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汉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阳县,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将河东郡分出一部分与平阳县合并,设置为平阳郡,治所亦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其时辖地在今山西藿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境内为司州平阳郡,辖十县。西晋时期仍为平阳郡,辖十二县。西晋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刘渊自蒲子城(隰县)迁都平阳,称帝建汉,境内属之。东晋时先后属并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时境内为东雍州,辖七郡二十县;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筑白马城(今山西临汾),因魏刑白马祭祀天地神灵筑城而名。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阳故城(刘村);北魏建义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称晋州,移治自马城,与郡县同治,沿用至今。②即今山东省邹城市。邹城在春秋战国时期古称平阳,是“邹鲁圣地”,为中国儒学发源地。夏王朝时期属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时期开始设置“驺县”,历汉、晋、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驺”为“邹”,称“邹县”,沿袭至1992年10月,撤县设市,称邹城市。晋氏望出山西临汾之平阳郡。

虢 郡:亦称虢国、虢州。原为周姬姓国,春秋时期有三:东虢国在今河南省荥阳东北,后为郑国所灭;西虢或在今陕西宝鸡一带,为秦国所灭;北虢国在今三门峡和山西平陆等地一带,为晋国所并,然后置弘农郡。隋朝时期废郡为弘农县,属陕州;隋朝末期义宁元年丁丑(丁丑,公元617年)又并入凤林郡,仍于卢氏,后置虢郡;隋大业十四年(戊寅,公元618年)复置为弘农郡。唐朝武德元年戊寅(戊寅,公元618年),再改为虢州,改凤林为鼎州;唐贞观八年(甲午,公元634年),废鼎州,移虢州于河南道;唐开元初年(癸丑,公元713年),以巡按所便,属河东道;唐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再改为弘农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又复为虢州,以弘农为紧县,卢氏、朱阳、玉城为望县。唐朝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虢州领六县。唐朝末期移到今河南省灵宝县一带。元朝时期并入陕州,虢郡不再。

晋姓的堂号

平阳堂:以望立堂。

虢国堂:以望立堂,亦称虢州堂、虢郡堂、弘农堂、灵宝堂。

廉洁堂:资料有待补充。

贞孝堂:资料有待补充。

晋姓的姓氏源流

一、(晉)jìn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颇广: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景县,山东之鱼台、昌乐、平邑,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湖北之利川,湖南之芷江,云南之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朝鲜族、土家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郑樵注云:“晋,大夏之墟也。尧之所都平阳,其国曰唐。及叔虞封於唐,其子燮父嗣封,改为晋,以其地有晋水故也。子孙为晋氏。(战国时)魏将有晋鄙,盖其后也。”此以国为氏,系出姬姓。汉代有晋宝,为乐安相;宋代有晋,知房州;元代有晋国宝,为将;明代有晋罡,洪武进士;又有晋宪,嘉靖进士;又有晋爵,长安人,西城兵马司副指挥;清代有晋淑载,顺治丙戌进士;又有晋见龙,任游击。

晋姓的历史名人

晋姓古代名人

晋骘宋朝,州官,他到房州做州官时,遇上兵乱,百姓闹饥荒,他令军队垦荒种田,至秋大熟丰收后,仓廪富足,遂将粮食分给百姓,免其徭役。他还修建学校,让平民百姓的小孩也有书读。而且还召集铁、木匠,为百姓改良和修理农具。

晋爵明朝,文官,又能带兵,文武双全,性格刚正,后来讨厌官场,就回乡去了。

晋文公春秋(公元前697-公元前628),名重耳,晋国国君,名重耳。献公次子。骊姬之乱,重耳出奔,在外十九年,历经狄、卫、齐、曹、宋、郑、楚、秦诸国。惠公死,怀公继立,不得人心。遂借秦穆公力归晋,得即君位。任用狐偃、赵衰等人,整顿内政,增强军力,使国力复强。平周王室王子带乱,迎周襄王复位,以尊王为号召,树立威信。城濮之战大败楚、陈、蔡三国军,会诸侯于践土,遂成霸主。在位九年

晋鄙战国(公元前?~前257年待考),魏国人。著名魏国将领。晋鄙是著名的魏国将领,骁勇善战,且精兵法,就是为人比较呆滞。,周郝王五十七年(秦昭襄王赢稷四十九年,赵孝成王赵丹八年,魏安釐王魏圉十九年,公元前258年),秦军包围赵国都城邯郸,晋鄙奉魏王命率军援救。旋以魏王畏秦而奉命停驻荡阴(今河南汤阴)。由于晋鄙傻乎乎地坚守魏王命令,禁军出动,后来信陵君魏无忌窃得兵符,派手下的大力士朱亥将晋鄙一锤击杀。信陵君遂夺其军权,率兵成功往救赵国。

晋冯东汉,(生卒年待考),京兆人。著名大臣。汉明帝执政时期,晋冯官任京兆祭酒。他好古乐道,后被著名的汉史家班固推荐给东平王刘苍。晋冯曾与刘歆、扬雄、段肃等续撰司马迁的《史记》。

晋灼晋朝,(生卒年待考),河南人。著名大臣,古音韵学家。官至晋朝尚书郎,著有《汉书音义》十七卷,对古代自先秦至汉朝以来的诸多汉字之渊源、读音、释义等有精辟解释,发扬了古音韵学派。

晋晖唐末五代,(生卒年待考),著名将领。

晋应祖宋朝,(生卒年待考),著名官吏。任知州时,每月拿出公帑(国库金帛)二十千资助贫穷的读书人。

晋应槐明朝,(生卒年待考),字植吾,号似斋;山西洪洞人。著名大臣。明嘉靖三十五年进士。授中书舍人,擢吏部验封司主事,历文选司郎中,掌选事,屡拒权臣请托。高拱掌内阁,应槐致书拱,得以迁升,累官至左佥都御史,巡抚宁夏。

晋调元明朝,(生卒年待考),著名官吏。明朝年间馆陶知县,大饥之年,捐俸煮粥活民,备受称道,民间建有调元祠念之。

晋臣明朝,(生卒年待考),大臣。

晋国柱明朝,(生卒年待考),学者。

晋德慧清朝,(生卒年待考),字维哲,号晋山。著名学者。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拔贡。由教习授浙江上虞知县,调仙居县。捐俸倡建桥梁二十洞,长三十六丈,题谓“乐安桥”。后归田讲学,六十岁卒。,著有《晋山制艺》、《越东集》、《詅痴集》、《涉趣园群书考》。

晋姓名字大全更多

晋安 晋美多 晋磊 晋耀 晋岩 晋凯 晋建华 晋民 晋鹏飞 晋亮 晋之 晋晓东 晋诚 晋良贵 晋卫华 晋滨 晋弘 晋升 晋向阳 晋进 晋裕 晋占 晋显 晋闻 晋良华 晋文杰 晋春生 晋锋 晋良富 晋发 晋良成 晋永强 晋晓伟 晋鸣 晋川 晋江涛 晋国 晋能 晋文军 晋国安 晋国军 晋兆林 晋亮亮 晋言 晋余 晋朝 晋申 晋学军 晋永庆 晋从华 晋华勇 晋华明 晋建伟 晋晓林 晋桥 晋岭 晋祺 晋召 晋鲁 晋巍 晋卫平 晋华彬 晋国平 晋永平 晋国利 晋良平 晋志华 晋立新 晋华兵 晋良洪 晋虎 晋小磊 晋文全 晋顺 晋瑋 晋梓 晋昆 晋卫星 晋志伟 晋国银 晋华刚 晋国兴 晋林林 晋博 晋贤 晋明亮 晋显京 晋镤 晋方莲 晋群英 晋淑霞 晋兴旗 晋美仙 晋兆丽 晋务志 晋红菊 晋风玲 晋雪娇 晋菲菲 晋喜梅 晋巧梅 晋华萍 晋来丽 晋辉珍 晋松娥 晋婕 晋美扎 晋齐友 晋方品 晋淑兰 晋鉷霞 晋书定 晋齐伦 晋旺君 晋智娟 晋从美 晋好红 晋蕊 晋敏庭 晋方梅 晋淑红 晋宏法 晋海曼 晋文娟 晋雪燕 晋瑞芳 晋学娟 晋秋敏 晋利娟 晋英英 晋小婷 晋纳 晋忆梅 晋元萍 晋小慧 晋黎萍 晋荣萍 晋秀淑 晋美曲 晋美日 晋颖亚 晋崇芬 晋荣丽 晋方余 晋从星 晋从焕 晋祯新 晋祯庭 晋禄建 晋芳珍 晋方桂 晋良昭 晋良换 晋灵霞 晋华省 晋心得 晋晓瞳 晋群亭 晋合连 晋晓苹 晋燕卫 晋桂贞 晋社琴 晋涛娃 晋玉芳 晋良碧 晋春丽 晋梅英 晋桂芳 晋云丽 晋秀红 晋玉莲 晋桂芝 晋扎 晋菲 晋兆燕 晋美丽 晋方 晋华良 晋兆松 晋占奇 晋睿 晋举 晋春华 晋红娟 晋秀云 晋桂芬 晋文平 晋小燕 晋晓娜 晋素梅 晋华琼 晋小芳 晋万里 晋利国 晋香 晋峥 晋倩
百家姓大全提供晋姓起源,晋姓的标识,晋姓繁体,jin姓,晋姓,晋姓的拼音,晋氏,晋姓起源,晋姓名字,晋姓明星名人,晋姓名人有哪些,晋姓的读音,晋姓分布,晋姓郡望堂号,晋姓起名等晋姓氏的介绍。

百家姓首字母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通晓查询(txcx.com) - 免费实用生活学习查询网站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实用工具